中國農業網 發布時間: 信息來源: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
???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常務副會長、農業部科教司原司長馬世青對大智慧通訊社獨家表示,農機行業傳統市場現已飽和,如不加快產品創新,拓展應用領域,未來一定會淪為工程機械行業的下場。
農機產品創新,近年來逐漸得到重視。今年6月29日,農業部辦公廳印發了《關于成立農機化科技創新專業組的通知》,決定成立由11個專業小組114人組成的農業部農機化科技創新專業組。
農機行業應拓展應用領域
據悉,農機化科技創新專業組,是在農業部2012年11月成立的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戰略咨詢專家組的基礎上成立的,主要職責為負責農機化重大問題或突發事件的技術咨詢,農機化推廣和質量鑒定工作的技術指導,國內外農機化技術研究進展的跟蹤交流。
目前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嚴重過剩,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剛落下帷幕的2013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,號稱是規?涨暗囊淮螄H化盛會,展會室內、室外展覽面積達20萬平方米。但馬世青表示,展會上幾乎看不到新的產品。
業內人士指出,無論是原來在這個行業拼打的農機企業,還是一些準備進入的“大佬”,產品都大多是單一品種。
馬世青稱,目前農機行業的新產品研發難度大,而中國的農機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的科研實力和投入相對薄弱,中國的農機企業,進行低端農機產品的生產,可以立即獲得收益,這使農機企業受到了眼前利益的驅使。因為知識產權保護不到位,一些具有一定實力的農機企業不愿意進行新產品研發。
“研發拖農業機械化后腿”
馬世青表示,農機產品的研發是農業機械化最關鍵,最落后,也是最拖后腿的環節。短期是無法突擊的,需要進行長期的積累。
政府在這方面應聯合農機領域的科學家和專家,下大力氣研發。馬世青指出,將企業作為研發的主體,讓企業不追求經濟效益,而考慮社會效益是很難的。研發投入巨大,應以政府為主導,以企業為輔助。
馬世青表示,農機產品有其特殊性,需要在一個應用季節里連續工作,因此對質量和服務要求較高,即使價格略貴但使用者仍更愿意購買。
應將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深度融合
馬世青表示,農業機械化的發展,應考慮將工程技術和生物技術緊密結合。目前雖已有合作,但力度還很不夠。
“兩種技術不能站在各自的立場上,而應尋找一個更好的結合點”,他認為,農業生產經歷了先重視產量,后來重視質量的階段,現在兩種技術的結合點應該是如何使農業生產效益******化。
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宗錦耀曾指出,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的融合,是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方向,也是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。
在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上,馬世青表示,未來工程領域應該有農藝專家參與。而農藝也應吸收工程領域的專家,這將是未來的必然道路。
中國農業網(www.zgny.com.cn) 官方微信公眾賬號
掃一掃 關注微信 了解農業天下事